移至主要內容
台灣官方部落格

提問、聳肩和邁向未來:25 年來的變遷

Image 1: 早期版本的 Google 搜尋引擎首頁,具有色彩繽紛的「Google!」標誌、簡單的搜尋欄,以及指向特殊搜尋、幫助和公司資訊的連結

編註:Google 在九月底正式慶祝 25 歲生日。為了系列慶祝活動開跑,Google 暨 Alphabet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回顧了我們走過的四分之一個世紀,包含為 Google 帶來重大突破和實用產品的科技進展與提問,並進一步分享我們可以運用 AI 所帶來的機會,共同完成更至關重要的任務。

全球的 Google 產品使用者、員工及合作夥伴,大家好:

這個月,Google 將慶祝 25 歲生日。能達到這個里程碑,是我們莫大的榮幸。而這份成就仰賴的是一路走來,持續激勵我們持續創新的使用者、25 年來在過程中投注自身才能與心力打造各項產品的數十萬 Google 員工,以及信任我們使命的合作夥伴。

這是一個感恩的時刻,也是一個反思回顧的時機。

過去 25 年來的技術變革,以及人們如何適應,一直是我反覆思考的問題。多年前,當我在美國讀書時,我人在印度的父親擁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組電子郵件地址。我對於可以透過更快速且更實惠的方式跟他聯絡感到非常興奮,所以我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他。

然後我等了又等,等了整整兩天後,才收到以下回覆:

「Pichai 先生您好,來信知悉。一切安好。」

由於回覆的時間相隔比較久,而且形式又如此拘謹,我抱著疑惑的心情,打了通電話給我的父親,想了解狀況。他告訴我,他的同事必須把電子郵件傳送到辦公室的電腦,等列印出來後再將紙本提供給他。我父親口頭回覆了幾句,由同事先寫下來,再打進電腦回傳給我。

時間快轉到幾個月前,我和我十幾歲的兒子在一起,他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,迅速拍下照片傳給朋友看。接著,他們又互傳了幾則訊息。一切發生的過程,似乎比我光是掏出手機花的時間還要短。

那些年我和父親的聯絡方式跟現在我兒子溝通的方式相比,展現出了世代間可能發生的變化。可能我們要花上好幾年才適應的科技,卻是孩子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。用手錶打電話、用語音控制汽車播放最愛的歌曲 — 當我父親對像科幻小說描述的情節感到無比驚奇的同時,我的孩子可能聳肩表示不足為奇。

這些代表不足為奇的聳肩,讓我對未來燃起強烈的希望。因為正是這些不足為奇,為下一代的發明跟建設樹立高標準。而我迫不及待想看到,哪些事物也會讓我孩子的下一代聳聳他們的肩。

創新的本質在於,突破技術界線的那一刻起,這個創新突破本身在不久後就會從非凡變成平凡。正因如此,Google 從未把我們的成就視為理所當然。

這一切,是從一次搜尋開始

Larry 與 Sergey 在 25 年前首次寫下了我們的使命:「匯整全球資訊,供大眾使用,使人人受惠。」他們懷抱雄心地想打造一種全新的搜尋引擎,協助人們理解網路上的流動的資訊。他們創造的 Google 搜尋,至今仍持續協助世界各地數十億人找到問題的答案。

還沒加入公司前,我跟其他網路使用者一樣使用 Google。我仍記得自己當時問了一個很冷門、小眾的問題,卻能從 Google 得到答案,那種驚訝不已的感受。無論是深埋在某個商店客服頁面上的細節資訊,還是鮮為人知的足球規則,我都能夠得到最佳解答。

隨著時間演進,我向 Google 提出的問題也有所變化,像是:「如何修理滴水的水龍頭?」、「去史丹佛醫院的最快路線?」、「如何安撫哭鬧的嬰兒?」而就在 2003 年春季左右,問的應該是:「如何在 Google 的面試中表現優異?」隨著時間推移,Google 的回答也越來越細膩。

無論是在困難時刻尋找照顧自己身心的方法,還是學習新技能、踏上新職涯、創辦新事業,看到大家在找到各自需要的答案後有了方向,是非常激勵人心的。讓身在印尼鄉間的學生可以取得與史丹佛大學教授相同的資訊,這個想法不只顛覆以往,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,並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。Google 搜尋也為教育和創業領域開拓了新的機會。

Google 搜尋為我們奠定了基礎,讓我們在經濟影響力上突破自身侷限。而我們的廣告平台及工具始於和 Google 搜尋一樣的簡單想法:協助商家能夠接觸正在尋找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顧客。這個平台尤其吸引小型企業,例如第一個在平台註冊的是一家販售龍蝦的郵購公司。正如 Google 搜尋,賦能任何商家在網路上宣傳帶來了變革性的影響,並協助數百萬商家成為數位經濟的一分子。

25 年來大大小小的提問

搜尋仍是我們使命的核心,也依然是我們最重要的發展重心,我們還有很多計畫可以實行。

當然,現在的 Google 不只是一個搜尋框。我們有 15 種 Google 產品,分別為 5 億多人及企業服務;也有 6 種產品,分別為超過 20 億使用者服務。

跟大多數 Google 搜尋的查詢一樣,這些產品的開發也都是從一個提問開始。以 Gmail 來說,這個提問是「我們可以給每個使用者 1 GB 的儲存空間嗎?」當 2004 年 Gmail 推出時,Gmail 的儲存空間比當時大部分的免費網路郵件服務大了 100 多倍!

幾年後,我們發現有機會替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大幅改善網路瀏覽器,進而改善全球網路。因此,我們對於開發 Chrome 的提問是:「我們能不能打造一個以簡單、快速和安全為核心的瀏覽器,並讓全球資訊網路更加完善?」就在產品發布前,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,「有人會用這個產品嗎?」

面對 YouTube,我們大膽提問:「如果提供大家一個和世界分享自己所知與所學的管道,會變得怎樣?」如今,YouTube 已成為一個強大的學習和知識平台。

這類提問不斷浮現,我們也持續運用新的答案,改進並拓展我們的產品,像是:「如果 Google 地圖能讓人們看到世界上的每一條街道?如果我們設計出一種翻譯工具,可以讓大家用多種語言獲得資訊,並且互相溝通?是否能透過直接描述想尋找的內容,就能輕鬆找到舊照片?」

我們也向自己提問,要如何才能最好地與他人共享我們的工具、突破技術和基礎架構。Google 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雲端上,儘管我們從 2008 年才開始 Google Cloud 的業務。時至今日,Google Cloud 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企業。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透過採用 Google 的技術,提升客戶服務及供應鏈的效率、減少碳足跡、打造創新應用程式,並運用 AI 完成更多工作。就像之前我們讓廣告主受益一樣,在我們的協助下,可以讓雲端合作夥伴的營運作業更完善、加快成長速度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

當然,我們提出的問題並非每一個都會成功。還記得 Google Wave 嗎?在任何一條道路上走了 25 年,路途中或多或少會跌倒,我們從跌倒中汲取教訓,並努力做得更好。

我們也面對與公司未來發展相關的嚴峻問題。在 2000 年代,我們面對的問題是「全球資訊網可以存在多久?」2010 年代,大家問我們:「因應行動運算時代,Google 搜尋是不是『沒戲唱了』?」每一次,我們都帶著更強大的回答回到眾人面前。因為我們專心一意地投入實踐自身使命,深信需要深入電腦科學的應用,來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,並且勇於挑戰不可能。

勇於挑戰不可能

我們秉持勇於挑戰不可能的精神,解決無人可解、或無人想解的問題。例如,以前有個辦不到的概念是,把一台效能強大的電腦放進每個人的口袋,而不受限於使用者的收入或網路連線能力。如今,從最新型的摺疊式手機到入門款手機,Android 在全球 30 億部裝置上運作。讓網際網路更方便取用、協助激發靈感並打造其他引領變革的產品, 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核心。無獨有偶,我們也透過 Chromebook 將電腦運算技術引進全球各個角落的學校。而透過 Google Pixel,我們得以將自身的最新技術,包括採用機器學習技術的相機、語音辨識、翻譯轉錄、Tensor 晶片等功能特色,提供使用者使用。

而這將我們引進了 AI 的領域。Google 可以說是從開創之初就一直投入發展 AI。早在 2000 年代初,我們的產品就率先應用機器學習技術,用來更正拼字、提高廣告品質及提供建議選項。

到了 2010 年代初期,深層類神經網路領域有了激勵人心的進展。2012 年時,我們有一些人在員工餐廳 Charlie's Café 附近的會議室觀看展示。我還記得自己對於研究團隊透過在深層類神經網路的突破,發展出更先進的圖片辨識技術時,感到驚嘆不已。這是我腦海中第一次響起這句話:這真的會改變一切!

當我看到 DeepMind 團隊著重探索智慧的本質,進行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跨學科研究時,也有相同感覺。這些進展深深影響了我 ── 當我在 2015 年就任執行長時,便指出 Google 應該轉型成以 AI 為優先的公司。

更多提問隨著浮現,像是:「如何為新一代的運算技術提供動能?」我們為此發明了 Tensor Processing Units(TPUs),讓機器學習的效能顯著提升,比同時期其他硬體高出 30 到 80 倍,並促成 AlphaGo 在 2016 年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。差不多同一時期,我們在 2017 年發表了具象徵意義的 Transformer 論文,這個神經網路架構隨後成為現今大多數生成式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的基礎。

剛剛提到的許多技術突破,為我們帶來令人驚豔的產品創新。MUM 和 BERT 等大型語言模型有助於處理更複雜的查詢,提供更完善的搜尋結果。我們創造了全新方式,讓人們可以透過語音、圖片描述正在尋找的內容,甚至透過多重搜尋提出和眼前所見內容有關的問題。如今,生成式 AI 也正協助我們以令人期待的方式重新打造我們的核心產品,包括全新的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(SGE)、Gmail 的「幫我寫」等功能。今年稍早,我們更推出 Bard,能讓使用者與生成式 AI 互動協作的早期實驗。

我最喜歡的時刻,莫過於見證我們的產品如何改變大家的生活。忙碌的家長拍下一張家中抽屜的照片並請 Bard 幫忙為孩子發想一個下雨天在家也能做的活動;一名遊客在國外使用智慧鏡頭翻譯火車時刻表;以及運用我們在語音辨識及合成技術的研究,聽到罹患漸凍症家人說話的聲音,這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時刻。

設計出能協助廣大群眾的產品,既是一種榮幸,也是責任。人們會有這樣的疑問:「我們可以信任這些新技術嗎?」我們從最一開始就謹慎地思考如何打造負責任的技術,無論是保護使用者的資訊安全,還是確保大家遠離網路上的不肖人士。

這也包含參與重要的討論,釐清這些技術可能如何形塑這個社會,然後一起尋找答案,而 AI 是箇中關鍵。我們對 AI 能夠造福人類和社會的潛力充滿期待,但我們也深刻了解 AI 和任何還在初期發展階段的技術一樣,會帶來複雜性及風險。我們開發與使用 AI 時,必須面對這些風險,並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開發技術。我們在 2018 年公布的 AI 準則,正是我們採取行動的重要指引。這些原則引導我們思考,這些功能會對大眾有益、造福社會,還是可能會以任何方式帶來傷害?這些原則也形塑我們的產品開發與 AI 應用,引領我們找出應對新問題的解決方案。舉例來說,就在幾週前,我們推出可以協助辨識 AI 生成圖片的浮水印工具 SynthID,有助於處理重要的資訊透明度問題。而我們也將持續與專家及整個社群合作,從中學習,精益求精。

展望未來

望向未來,我一直在反思 2004 年 Google 創辦人於公開信中做出的承諾:開發各項盡可能改善更多人生活的服務 –– 做重要的事。

有了 AI,我們有機會在更廣泛的層面做出影響力更大的事。

我們才剛開始探索並了解新一波技術的能耐及成長速度。目前已有百萬人在 Google Workspace 中使用生成式 AI 來寫作與創作。洪水預測服務目前涵蓋超過 4.6 億多人居住的範圍。百萬名研究人員運用涵蓋 2 億個蛋白質預測結構的 AlphaFold 資料庫,協助推進減少塑膠汙染、消除抗生素抗藥性、瘧疾防治等研究。此外,我們也展示了 AI 如何協助航空業減少飛機凝結尾,打造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。

未來,還有很多在變革在等著我們。AI 將持續演進,成為我們這輩子見證的最大技術變革。這項變革將比電腦運算轉換為行動運算還要巨大,也可能大於網際網路的轉變。它是科技技術從根本的徹底改造,並是人類創造力與智慧的絕佳加速劑。

運用 AI 使眾人受惠,並以負責任的方式部署,是我們在下一個 10 年及未來實踐我們使命與願景最重要的方式。

現在,有了 AI,我們和其他人都有機會提出這些問題:

  • 要怎樣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任何語言、任何主題中找到專屬的個人家教?
  • 要如何協助創業家發展出新形式的乾淨能源?
  • 可以發明哪些工具來協助人們設計新產品、推展新業務?
  • 交通運輸、農業等領域可以如何翻轉與創新?
  • 要如何預測各地自然災害,並協助民眾做好準備?
  • 隨著這些新領域跟提問映入眼簾,我們有機會透過大膽且負責任地行動,持續改善大眾的生活,並不斷提出這些重要的問題。

在接下來的 25 年,我們對於答案的探索將推動卓越的技術進步。

到了 2048 年,如果有個青少年在世界某處,正在查看我們用 AI 打造的所有產品,然後不足為奇地聳聳肩,我們就知道,投注的心血換來了成功。然後,我們會繼續投入這份志業,持續向前。

感謝各位與我們共度精彩的 25 年。